主題:
散落於農地的羽毛
香港的50年代前,大部分的平地都是農地,處處種滿水稻,因此淡水濕地的面積廣闊。
現今我們遇見過那些腳長長、咀尖尖的冬候鳥,牠們都會進入農村覓食。
灌溉水溝和水池旁邊有各種鷺鳥和鷸;收割後的稻米田會有野鴨和水雞;
村莊內外的樹林就有更多的鶯、鶇、鵯、鶥等的「小鳥」。
滄海桑田,當我們為著成功保護后海灣的雀鳥多一樣性而沾沾自喜的同時,可再接再厲,嘗試去學習或挑戰那些型態和習性更有趣,但相對陌生的「農地鳥」。
講師:
馬屎老師 - 生態作家《非常生態人》作者
西貢海岸的石珊瑚、大埔窖閃爍的穹宇螢、翠嫩的蔬菜、泥灘上的招潮蟹;飢餓的冬候鳥;山上盛放的櫻花、馬鞍山的杜鵑花,還有遍野繽紛的蝴蝶。
香港得天獨厚,山中有郊野公園,沿海又有美麗的水世界,天南地北,潛藏不同的自然美景,孕育著各式自然生物。
這裏,根本就是一個優良的生態人飼育場。
幸運地,小時候我是半山寮屋區的野孩子,長大後我就在偏遠的山林中工作,十多年的耳濡目染,季節的轉變,日夜的更替,我已能做到心領神會。希望,希望藉著各種自然考察,希望害怕山林野地的城巿人,能領略到享受自然的方法。 |